网站首页 > 风俗习惯> 文章内容

【FM1006 】他被誉为“老南通活词典”。今天下午这位南通文化名人驾鹤西去

※发布时间:2017-8-6 7:29:01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原标题:【FM100.6 】他被誉为“老南通活词典”。今天下午,这位南通文化名人驾鹤西去

  季修甫,1924年生,南通人。江苏省书协会员,原南通市书协理事,江苏省集邮协会常务理事,南通市集邮协会副会长,南通印社顾问。著有《季修甫文集》,对地方历史文化有广泛深入的研究,被誉为“老南通活词典”。

  季修甫(右),1924年生,南通中学退休教师,江苏省书协会员、南通市书协理事、江苏省集邮协会常务理事、南通印社顾问,著有《季修甫文集》,对地方历史文化有广泛深入的研究,被誉为“通中的活校史馆”和“老南通活词典”。季修甫36年,经历坎坷,进过“牛棚”,但始终自强不息。退休后更是笔耕不辍,虽然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却依然关注着外面的世界,关心着国计民生,体现了一个知识的社会责任感与。

  1924年11月6日,我出生在南通市南大街一所朝东的宅内。那时,我的祖父才去世八天,伯父季自求给我取名“念祖”,用的是《诗经》中“毋念尔祖,聿俢厥德”句。1941年,我写信给当时在菲律宾中国银行工作的伯父,伯父给我取了个字“修甫”。1946年10月我就用这个名字赴南京国立东方语文专科学校读书,沿用至今。笔名庥圃、庥父、休父、休工等均从此字而来。

  我祖籍通州余西,祖父季蓉庵为州衙户房吏员。父亲曾在县货物局为职员,1980年81岁时病故。母亲5岁就当了童养媳,1977年78岁时去世。

  我6岁时在东大街读过一年私塾,还记得塾师姓顾。1931年秋,我入城中大王庙初级小学(即原城中小学),1935年四年级毕业。随后进省立南通小学读高小五、六年级。

  1937年毕业后,一位老师暑期教我们唱《义勇军进行曲》,进行救亡教育,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这年秋,日机两度轰炸南通城,我跟随祖母、母亲逃难,一逃到西亭、岔河等地。

  南通沦陷期间,1938年8月至1945年,我在南通公立中学读书5年,进南通合作社做职员两年余。沦陷生涯,十分痛苦,学日语,每周8小时,由日本教师教读;国文多是文言,教师有前清秀才陈士轶、顾引之等。中国的教师都不为日寇作奴化宣传,理科老师陆颂石、生仲逖等自不必说,史地课也不谈日伪,钱素凡还利用课介绍苏德战争中德军失败的消息,而地下党通过进步青年进行抗日宣传,不少同学课余作文写诗,刊发在进步人士主编的地方副刊上,我也学写散文、新诗刊于其中。我们还出版了级刊《属于》,要大家不忘时代责任,奋发向前。1943年,我们这个班毕业,以后,没有一个干坏事的。

  抗战胜利前数月,南通合作社解散,我失业在家,作为一个高中毕业生,想托人介绍个小学老师,那人说:“你准备了几个金戒指?”我只得废然而返;1945年底,南通成立日俘管理处,我去任译员,没工资,仅供应午餐。期间,还海门日俘去上海集中,在同学丁芒的帮助下,在其编辑的《东南日报》副刊上发表了近10篇散文,获得了一些稿酬。

  1946年“三一八”惨案,我虽然没参加,但为他们刻“南通文艺协会”图章一枚。此后,投考不要学费、免费食宿的国立东方语文专科学校,因无旅费,一直到年底才在地方人士尤勉斋、沈斐成等的资助下去南京上学。在语专学习韩语两年多,在南京亲见的和,青年群众的激烈斗争,我这个也有感的迫切希望家乡早日解放。1948年底,我回到南通,等待新的诞生。

  1949年2月2日,南通城解放。4月,我至市河岸女师附小所设文教研究会报名学习。结业后,文研会主任张国樑推荐我担任南通师范教师。

  在通师,我先是担任初三及简易班教师、初三班主任,还参加了新青年团,担任团总支宣教委员;1950年秋担任师范一年级乙组班主任,直到该班1953年毕业。我边教边学,工作积极,担任学科组长、工会副。

  1956年2月,我被调到南通中学任教师,讲授高中的社会科学简明教程、新主义史,也任班主任和教工团支部宣传委员。除了工作认真负责外,我也敢讲话,向教育局调查小组反映学校的一些情况,个别校领导对我“越级”反映很不满,1958年团内我时,当面说是我的错误。

  1956年反右斗争,我被风浪波及。在校外,我和堂兄等谈民办,被市报点名,通中那个不满我的领导以此向市委提出应将我列入“”,市委宣传部以通中名额已满而未允许。但还是被其利用教工团支部,了我的团籍(“”后冤假错案,给我补发了“证书”)。1957年秋,我被派至总务处保管室收发工具,没有了教课资格。

  何晴波担任通中党支部、校长后,有一天,一个工友拿来一张诗稿,说:“何要你用毛笔誊一下。”于是,新学期开始让我教初中书法。过了一两年,何晴波拿了一沓材料,是关于学校卫生清洁管理工作的汇报,对我说:“把这些素材总结下,写一份报告给我。”于是,等到下学期,处让我教初中语文,一直到1966年,我教高三语文。所以,我一直很感激何晴波。

  “”前,我已经收藏了不少书画文物,京沪等地的文物商店也出售了我一些不拟收藏的东西。收藏家正常的售卖行为,“四清”中却被以“贩字画牟利”罪在通中语文学科内。“”一开始,我也和“四类”一样被劳动,1968年被以“日本翻译”和“字画贩子”的关入“牛棚”半年。被、被劳动、被……直到1973年后,才重新登上教语文。

  退休之后,爱国爱乡爱后生的心情,让我总想写点什么给人们看看,哪怕起一点点好作用也是心甘的,于是又动起笔来。当然,有时看了一些劣言,愤愤不已,迫不及待,立即动笔,下笔千言,还自行复印了送到方方面面的领导那里,不问后果结果。

  至于我所尊敬的,我的友好,我受其惠的一些人和事,我自以为不能不动笔书之,不然我会自恨。写出来,总有点轻松之感。

  有人称我为“老南通”,因为我的一生,基本没离开过家乡,昔日的南通,城里城外,大街小巷,我跑过不知多少遍。我太熟悉了,写起来不困难。加之,那些大红的“拆”字,不能不使我赶快写,留下些笔墨,总是有用的。至于文物建筑被拆,我无法不感到心痛,于是我很快动起笔来。那些关于濠河治理、旧城的和呼吁,有的被采纳,有的石沉大海。有没有用是一回事,发不发声是另一回事。作为一个老百姓,一个知识,要有社会责任感,要有担当。

  老朽以为,江海平原上的每一个南通人,领导也好,百姓也好,都应该有“包容会通”的气度和智慧,“强毅力行,不息”的文化和“敢为人先”的气概与品格,这样,南通才能和谐,才会发展,才可领先。所以,我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还是断断续续写着,一如既往地记录着南通的历史,关注着南通的今天。

  第一, 想不到能活到现在。30岁出头患有肺结核,潮热、咳血,不敢结婚,其后经常咳血,不断,遂未找对象,独身至今。1966年“牛棚”时,夜间大咳血,吐了一罐子,幸好同棚八个人轮换把我抬到附属医院抢救,才把血止住。记得被抬着去医院的上,我还听见有伢儿在喊:“,!”我是甲子年生的,1984年60岁,在集邮活动上大有作为,但仍不时咳血,总有“大去之日”不会很久的感觉。因此我自订了个“五年计划”:65岁,70岁,75岁……现在都已经91了,第7个“五年计划”开始了。

  第二, 想不到写了这么多文章。从学生到教师,动笔数十年,写了不下数百万字。但真正发表的文字,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先是发表在全国各地报刊宣传集邮文化的文章,后来是给本地写回忆文章,如南通的茶馆店、茶食店、缸爿与草鞋底……历史风云、地理变迁、人物掌故、收藏故事、小吃野菜、家常小菜、习俗民风、艺苑趣闻……还真是包罗万象,写了五六百篇。这些文章,是我对祖国、对党、对家乡有责任有感情的表现,也是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

  第三, 想不到出版了三卷本的《季修甫文集》。2005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季修甫文集》三卷本,范曾、丁芒题写书名。这本书虽没什么大的文学价值,但总有点地方史料的作用,是地方史料的小补充。因为我写的都是亲见亲闻,不是前人文章的。可以提供给老年人消闲,个别文章还有关。我虽一生都是个小小的老百姓,但能出这部书,也不负我一生酸甜苦辣的际遇,不致白白活了一辈子。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