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周刊 无人商业 改变城市

※发布时间:2017-10-18 12:52:32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在移动支付、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无人商业模式开始在改变城市的生活,传统的街角杂货店将会面临着冲击,从而改变商业地产经济的形态和模式。社区的夫妻店在大型商业机构的网店和无人商业模式的夹击下,引发了的危机,在这个不断有行业和工作因为科技而消失的年代,这也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引发争议。

  9月,在美国的社交平台上,有一家叫做 Bodega 的创业公司被千夫所指。这是一家开发自动售货柜的创业公司,他们的产品主打“无人经营”的互联网互动式的商业模式,将会为消费者提供便捷高效的消费体验。

  Bodega的产品是一种置于室内的自动售货柜,宽约5英尺,高约2英尺。柜子里面的商品一般是不容易腐坏的食物和日常用品,它们将会被投放在公寓、住宅社区、健身房等生活区域。

  消费者利用相应的手机APP,即可解锁存货柜。货柜内的摄像头会自动识别并登记消费者选购的物品,自动从你的信用卡上划走相应金额。整个购买过程不需要任何人力。

  创始人相信,经过后台对购买数据的运算,可以最大程度地为消费者“度身定制”商品。也就是说,通过分析自动售货柜的销售情况,来精细地规划不同建筑内的货物配置。比如住在同一座公寓的人们可能会因为在同一个区域工作或生活有一些相似的购买习惯,或者健身房的售货柜中功能饮料和蛋白质品会吸引健身爱好者的目光。

  但这种自动售货柜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传统的街角杂货店的生意。最的是, “Bodega”这个词语,原本代指的就是移民在社区街角开的小杂货店。打着“杂货店”的旗号抢杂货店的生意,太不厚道了吧?!经历了一番冷嘲热讽之后,创始人之一的Paul McDonald回应说,自己公司并不是针对传统的杂货店,只是想探索新的商业可能。

  经过了一年的经营,尽管 Bodega 已经拿到了 Facebook、Twitter、Dropbox、Google 等公司高管的投资,但市场是否接受这种科技为主导的 “无人”模式,还需要现实的检验。无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创业者们纷纷尝试着在零售业中用机器来替代人力。

  这种“无人”商业模式的形成不仅有赖于移动支付、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科技的发展,更深层的含义是,人们都在探索,如何能以新的商业模式创造新的商业机遇?可是,如 Bodega 这样的创业项目,真的能创造更多价值吗?毕竟,在美国和中国的不同市场,对 “无人”模式的质疑已经凸显。

  之所以 Bodega 公司的名字被许多人诟病,正是由于街角杂货店一直很受美国人喜爱。在社区中,街角杂货店通常营业到很晚,周围的居民可以方便地买到所需的日常用品。这种小店大多是一个家庭经营的小本买卖,甚至在家族中代代相传,所以也被称作夫妻小店(mom and pop shop)。有些杂货店从六七十年代经营至今,已经成为当地居民群体记忆的一部分了。

  最先报道 Bodega 公司的 Fast Company 曾写到:“如果公寓里有了Bodega公司的自动售货柜,居民便不用(麻烦地)跑到附近的杂货店买东西了。”这一言论一时间引起轩然大波。有网友在 Twitter 上发文说:“ Bodega 公司的失误在于,他们并没有想到,我们很多人都和附近开杂货店的邻居关系很好。我们喜欢这种小商店。”

  而 Bodega 自动售货柜把“购买”这一行为变成了人与机器间的互动。你面前只有一台冷冰冰的柜子,通过手机应用程序发送信号,开柜门,选购。没有人能和你聊两句天气,没有人夸你新买的领带,也没有人会问:“昨晚的球赛你看了吗?”

  街角杂货店在美国是移民文化的代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波多黎各和多米尼加的移民初到美国,由于职业选择受限,他们便开起了小杂货的,有的卖书,有的卖日用品,还有一些是餐馆、咖啡馆等等。

  在日常接触中,周围的居民和杂货店老板建立起了友好的关系。住在三楼的上班族每天傍晚都会来买牛奶,如果某一天他忘记带零钱,老板就会和他说,明天来的时候一起付吧。

  许多纽约人都把小杂货店( Bodega )当做是城市中的公共机构,就像图书馆、地下铁一样不可或缺。今年二月,美国总统特朗普甫一上台,便宣布了移民,布鲁克林的1000多家也门裔杂货店随即停业以示。

  那次大规模停业无疑是移民及少数族裔人群在为自己发声,毕竟在纽约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中,他们和他们的家庭小店的确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组成。

  如果 Bodega 公司的自动售货柜对标的是街角杂货店,那么也不难理解有些质疑声 Bodega 公司的所做所为:“不过是把卖给上层社会白种人的商品重新打包了一遍,放在这些自动收货柜里罢了。”

  美国并不是最先实验 “无人”商业模式的市场。近年来在中国一线、新一线城市也兴起了一波 “无人超市”、 “无人商店”的热潮。

  2015年6月6日,中国第一批无人超市在和杭州两地“试”营业。但这只是一次短短24小时的信用试验——杭州的一家华润万家 Vango 便利店和的一家全时便利店在这天“切换”成了无人模式。

  顾客购物之后自主结账,无人,支付全凭自觉。蚂蚁金服旗下的芝麻信用主导了这次活动,主要目的是考察消费者的信用度,以便在未来推出无人收银、无人超市模式。

  今年6月,宾果盒子( BingoBox )在上海投入使用。这家经营着24小时营业的无人便利店的公司在一个月后宣布完成超过1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随后,阿里巴巴旗下的无人超市 “淘咖啡”淘宝会员店也在“淘宝购物节”期间亮相杭州。

  与两年前的社会实验型活动不同,这次的无人商店是阿里巴巴 “新零售”战略的一步棋。自从马云在2016年的 “云栖大会”上提出这一概念之后,“线上线下融合”、“体验式购物”等概念就成为了零售业的风向标。但“无人”商业模式已经引发了争议。

  宾果盒子号称“连续运营超过180天后,总共完成5万次的交易,但是零偷盗、无损坏”。这是因为“把盒子部署在封闭管理的小区,或者高端的商务园区里,就已经把最大的风险过滤掉”。

  通们认为,生活在高档小区、商业区内的人们不会有偷、盗的行为。加之实名技术、实时、全智能商品识别等技术的辅助,也可以有效预防此类事件发生。实际上,商家现在只能用这样的方法最大限度的规避风险,但这并不能说明消费者已经解除。

  一旦宾果盒子推广开来,商家还能只满足于设立在高档小区里吗?这一问题是迟早的,只不过暂时是躲得过去的。就像知乎里的一则笑话说到,“超市里没有售货员收银员等员工了,那应该叫无员工超市啊,怎么能叫无人超市呢。”

  没有员工会降低超市的经营成本,但没有员工又会减少许多工作岗位,这对于中国来说,这是好事情吗?目前来看,无人超市、无人商店的商品价格并没有由于减少的人工成本而降价。反而,处于起步阶段的这些创新项目,都因为前期实验性的成本、技术不够纯熟等原因价格更高。

  而现阶段,说“技术取代人”这样的话仍然是。有的人担心,技术的发展会替代低技巧型的职业。从长远角度考虑,的确有这样的可能性。但目前,尽管中国人口红利正在减弱,人力成本尤其是劳动力成本,仍然达不到发达国家的高价格。

  除此之外,这些无人超市在短时间内真正做到 “无人”几乎不可能。有消费者在“淘咖啡”便遇到过机器对商品识别错误、操作不顺畅购买失败等情况。虽然收银员、售货员的岗位被机器取代,但免不了需要一些现场运营的人员,帮助消费者使用收银设备,解决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等等。

  在生活中应用新兴技术的技术,消费者的兴趣依然浓厚。所以,现在的创业项目一沾上“场景体验式”、“线上线下”,就准能吸引来一大批金主。涌入风口的投资,跟风创业的人们,到底是万人空巷还是趋之若鹜,至今我们不得而知。尤其是作为互联网科技与零售业的结合,“无人”模式已经成为“卢德”的。

  以硅谷为代表的技术者们总想着发动大型技术革新,进而能更多商业价值,但从根本上来讲,这种新的融资方式只是换汤不换药,因为它并没有创造新的商业价值,仅仅是对现有的资源、产业洗牌重组。

  或许20年、30年后,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中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由制造大国转变为消费大国,人工智能、面部识别、大数据、移动支付等技术的发展会推动消费者习惯的升级。到那时,“无人”模式是会独当一面,还是会被其他新模式取代呢?

  Feenberg的技术理论认为,技术并不是一个中立的工具(neutral object),而是会带有自己的价值观(values)及价值偏好:因为每项技术(比如无人货架)不是来自真空,而是有其对应场景(context),包含三个维度:who(谁开发的这项技术),why(为什么开发这项技术),以及how(这项技术会有何运用)。

  既然技术本身就不可避免带有价值取向,所以Feenberg认为,可以通过对技术的设计(改变who,why,how维度),来传递实施技术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从而传递相应的社会影响。

  例如,创业公司Bodega两位创始人McDonald和Rajan在设计他们的新型无人货架时的一个主要价值取向,是为都市生活中的部分人士带来方便快捷的购物,所以它的技术实施是直接进入社区的。至于如何通过零售业态加强社区凝聚感,并不在二位(估计也不在投资人)的价值取向中。所以他们忽略这个需求也不意外,尽管这样做的社会效果是遭到了的反弹及抱怨。

  在宏观层面,Feenberg技术理论的指导意义是,每个社会都有其主流价值观。技术,在设计过程中如果忽略了相关考虑,可能与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相左。 这样一来,技术本身的科学价值再大,也可能受到质疑挑战,难以尽情效果。

  最近两年,整个世界似乎进入了一轮新的技术,各种新趋势新名词让人眼花缭乱:如不断迭代、百花齐放的智能手机,大数据存储及分析,云计算,新零售,无人售货,电动车,无人驾驶,物联网,智能家居,虚拟现实,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干细胞,基因检测,区块链……

  随着新技术不断涌现,风险投资大举入局,企业对技术人才的追逐加剧,各地也争相建设高新科技园。这种对高科技近乎的热忱,已经开始渗透进基础教育,有的幼儿园已经开设编程课程。前美国多数党Eric Cantor甚至,未来掌握编程技能的重要性,将与学习语文及数学等同。

  看样子,强大、无所不能的各项技术将未来,成为世界的救星,or will it?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