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光杯】黑瞎子岛上斗蚊患

※发布时间:2016-8-12 1:30:23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课题组经连续数年的实验检测,从采集幼虫,到人帐诱、灯诱,跟随守岛官兵巡逻潜伏,弄清了黑瞎子岛吸血昆虫的种类、密度、分布和危害特点。仅蚊子家族就有刺扰伊蚊、中华按蚊等七种。牛虻家族,以斑虻、瘤虻、麻虻为主。危害季节为六至九月。同时,也撒开了降伏蚊子等群魔的“天网”。科研人员在现场测试、示范指导时,将研制出皮肤用驱避剂,涂在裸露的皮肤上,八小时内无蚊子叮咬;网状结构防蚊服系列,舒适耐用,适应不同任务,可达百分之百的防护;改造门窗纱窗,战士就寝用药物浸泡过的蚊帐,防室内叮咬;运用全域地形车喷雾系统、无人飞行器

  万兴坤/文

  5月26日晚,我看了中央台报道习近平总书记登“东方第一哨”,视察黑瞎子岛、看望守岛官兵、了解实情的消息,心情无比激动。这是对守岛官兵多么大的鼓舞啊!

  自黑瞎子岛驻防以来,守岛官兵所困扰的问题是蚊患,牵动了中央军委和总部高层领导,指示有关部门和单位着手解决这一难题。军令如山,军事医学科学院随即派专家登岛调查,而后上报立项专题研究。2011年7月,我和媒介生物学与防治研究室主任、著名媒介生物学专家赵彤言课题组登上黑瞎子岛。那日,天气晴朗,蓝天白云,岛绿江清。我们一行,先到每天最早把太阳迎进祖国的“东方第一哨”,再上岛来到边防十连。连队的营房刚落成,素雅整洁。营区一侧矗立着庄严的“259”号界碑,界碑上刻有鲜红的国徽。旁边还竖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国界东段界桩揭幕仪式”巨大宣传牌,记载了2008年10月14日历史性的一天。

  黑瞎子岛位于黑龙江、乌苏里江交汇处的抚远水道三角洲,地处我国的最东端。冬日,冰天雪地,最低气温零下40多摄氏度。夏季,潮湿闷热,洪灾频发。大片的沼泽地,是吸血昆虫的滋生地。冒严寒、战风雪、抗洪灾,斗蚊患成了守岛官兵的家常便饭。在十连的会议室,我们与连、排干部和战士座谈时,讲起岛上的蚊子,大家都有切身感受。时值蚊子肆虐季节,在野外作业,蚊虫密度最高,隔衣叮咬。战士在高温下站岗,要穿大衣。岛上灌木丛生,草丛比人还高,巡逻、潜伏,一停下来,蚊虫铺天盖地、一团一团涌来。还有蚋、虻、蠓等吸血昆虫,见人使劲往头皮里钻。午时牛虻最为活跃,停顿一分钟,身上就被咬了60多个包。黄昏,营房的纱窗上,黑压压的布满蚊子,像一道厚厚的幕墙。连队的大电子屏幕下,每天早晨搞卫生,足有两簸箕的蚊子残骸。有人形容,蚊虫、小咬、牛虻“一天三班倒”,轮流交替叮咬。

  在座的这些守岛战士来自不同地方,说话口音不同,但他们有着共同的特征,黝黑的皮肤,双臂和腿上均有斑斑点点的疤痕,留下难以消退的印记。有的战士因过敏体质,被咬以后,又痛又痒,身上起了一块块红包。有的甚至发生溃烂,流着黄水。蚊患成了守岛官兵心理上挥之不去的阴影。当问起他们在岛上感受时,都是一句朴实的话:“守岛很神圣!”

  自那以后,赵彤言的课题组几乎把实验室搬到了黑瞎子岛,每年夏季都要在岛上做实验,寻找防蚊、治蚊、灭蚊的良方。一天,高级实验师董言德带一名学生,走进草丛,测试蚊子密度,无意中踩到了松土层的蜂窝。这下真的捅了马蜂窝了,成群的土蜂,蛰咬他们的头部、脸上。不一会,被蛰咬的部位起了一个个大枣似的肿块,头皮发紧发木,胀疼难忍,奇痒无比。当晚,他们整整一夜没合眼。

  2013年8月,因连日强降雨,引发洪灾,副研究员李春晓和郭晓霞正在测试带有喷雾装置的地形车。她们首先想到的是装备安全,通过营里急调一辆卡车,用钢绳拖走地形车,使人和装备得以安全转移。

  课题组经连续数年的实验检测,从采集幼虫,到人帐诱、灯诱,跟随守岛官兵巡逻潜伏,弄清了黑瞎子岛吸血昆虫的种类、密度、分布和危害特点。仅蚊子家族就有刺扰伊蚊、中华按蚊等七种。牛虻家族,以斑虻、瘤虻、麻虻为主。危害季节为六至九月。同时,也撒开了降伏蚊子等群魔的“天网”。科研人员在现场测试、示范指导时,将研制出皮肤用驱避剂,涂在裸露的皮肤上,八小时内无蚊子叮咬;网状结构防蚊服系列,舒适耐用,适应不同任务,可达百分之百的防护;改造门窗纱窗,战士就寝用药物浸泡过的蚊帐,防室内叮咬;运用全域地形车喷雾系统、无人飞行器喷雾装置,杀虫剂喷洒杀灭,降低营区蚊子密度。形成单兵防护、集体防护、区域防护等综合防护体系。课题组还在岛上建立实验检测点,长期跟踪研究。

  黑瞎子岛是美丽的,更需要呵护。守岛官兵将牢记习主席的嘱托,以岛为家,不辱使命,忠诚戍边。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