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人文经济> 文章内容

推进青海融入丝绸之经济带建设的战略思考与?人文经济

※发布时间:2015-5-1 0:16:04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杜平贵

  王辉

  2013年秋天,习总提出共建“一带一”的战略构想,这是国家统筹向东向西、协调沿海内陆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将有力地促进沿线西部省份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推动西部地区对外交流和自身发展,为西部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青海是丝绸之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鲜明的历史、地理、资源、与产业特点。但是,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联系不够紧密,内陆型经济水平不高。推动青海融入丝绸之经济带建设,不仅有助于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也将对青海的工业化、现代化和对外产生重要促进作用。

  推进青海融入丝绸之经济带建设的战略意义

  建设丝绸之经济带,不仅是单一的经济战略,还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领域合作,需要站位全局、统筹各地的区位、人文、经济等优势,有效调动各地积极性,合理有序参与融入。沿线地区融入这条前景广阔、驱动力强的国际经济大动脉,一方面将深化欠发达内陆地区、促进区域跨越发展;另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沿线地区各自的独特优势,对国家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特有的重要贡献。对于青海,由于其交通枢纽、生态屏障、资源优势和历史人文基础等特有的综合因素,使其具备了承载国家战略功能的有利条件,融入丝绸之经济带建设将对国家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安全产生重要作用。

  ——将有助于构建完善的国家交通资源网络,增强经济带的战略支撑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与川、藏、新、甘为邻,是丝绸之经济带的十字要冲。经过多年建设,目前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公网,在建或即将完成的兰新铁第二双线、格尔木至库尔勒等重点铁工程和“一主八辅”机场格局,使铁和空中交通也趋于成熟;地下输气输油管道、光缆及空中输电线向不同方向延伸,正在形成丝绸之经济带上承东启西、联通南北的“资源网”。通过融入丝绸之经济带,进一步推动交通和资源网络的构建及有效利用,不仅将为青海大发展注入新动力(310328,基金吧),还将进一步完善目前在西部地区尚属薄弱的交通资源网络,有力支撑沿线地区的繁荣发展,为内陆地区协调统筹发展做出贡献。

  ——将有助于构建绿色生态屏障,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青海省尤其是三江源地区是我国极为重要的江河源头地区和生态安全屏障。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也孕育了黑河等众多河流,每年出产六百亿立方米左右的水量,其中97%向下游输出,不仅仅是中国的“江河源”和“中华水塔”,还是北半球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青藏高原一方面着北极南下的寒流,另一方面西北部沙漠的扩张和南方温暖潮湿的空气北进,是全国乃至东南亚生态安全屏障。融入丝绸之经济带,通过强化其生态保障功能,将进一步改善国家的生态安全,是实现美丽中国梦的重要生态支撑。

  ——将有助于建设重要资源接续地,保障国家资源供给

  青海资源储量可观,已探明的129种矿产资源中,9种居全国首位,23种居全国前三位,资源储量潜在估值占全国保有储量潜在价值的19.2%,是今后国家重要的资源接续地区之一。同时,青海水电、太阳能、盐湖锂、风能等清洁资源得天独厚、多元丰富,是全国乃至世界上不可多见的清洁能源。青海融入丝绸之经济带,将进一步加快与周边省区和中亚国家的产业合作,加强青海为国家经济发展的资源输出供给功能。

  ——将有助于加强民族团结,保障稳定

  青海是内地通往和新疆的重要战略节点,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7%,民族自治区域面积占98%,境内多教聚集,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影响深远。青海既处在反前沿,也是国家稳藏固疆的战略后方。推进青海融入丝绸之经济带建设,有利于加强各民族、各地区、各教之间的交流沟通,促进沿线地区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将有助于发挥历史文化优势,促进西向经贸文化交流

  青海是古时丝绸之南线,史称“青海道”,曾盛极一时,很久以来就与中亚国家和阿拉伯世界形成了深厚绵长的人脉情缘和文化纽带。省内的回族、撒拉族几乎全民伊斯兰教,与中亚国家有较强的共通性,且有长期的经贸往来,这是推进青海融入丝绸之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文化基础。

  推进青海融入丝绸之经济带建设的主要思和

  丝绸之经济带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融入”的实质,就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生态、型经济发展等方面消除地理分割、打破体制机制壁垒,实现对内紧密衔接、对外深度合作,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作用。应重点关注四个方面的“融入”:

  ——融入

  丝绸之经济带建设作为国家战略,涉及多个地区,涵盖方方面面,必须合作的,服务国家大局,为国家战略的理论和实践做贡献。既需要结合自身优势,找准在丝建设中的战略定位、战略重点和战略任务,实现错位发展;也需要着眼于用足用好国家区域发展优惠政策,从整体上统筹产业对接、市场开拓、道建设等基础工作。当前,青海最大的价值、最大的贡献和最大的责任都在生态。应积极把握生态这个青海实现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始终把生态作为第一要务,这也是推进青海融入丝绸之经济带建设的关键点。

  ——规划融入

  加强市场导向,推动,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把握“一带一”建设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兰西经济一体化”、新型城镇化的机遇,加快实施重要基础设施的升级和项目建设。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服务的跨区域衔接和资源整合,完善多元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努力把青海打造成联通东西、辐射南北的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的重要节点。

  ——机制融入

  积极探索完善资源配置、利益分配、服务共享、制度保障等合作新机制,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充分放大相关重大区域规划和政策叠加效应,综合施策、突出重点,解决区域合作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努力破解制约区域合作的体制障碍,创造一个竞争、、统一、有序的市场,推动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产业融入

  加强与沿线地区和中亚国家在新能源、新材料、特色农牧产品、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合作,促进循环经济技术与相关产业的交流,进一步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壮大。鼓励外商投资传统产业的技术和升级,提高传统产品的质量、档次,培育具有潜在竞争优势的高科技产业,提高传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制约青海融入丝绸之经济带建设的现实条件

  青海集民族地区、内陆地区、高原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等特点于一身,在推进融入丝绸之经济带建设中也存在明显制约。

  一是产业承载能力有限。由于地处“三江源头”,青海90%多的地区是开发区和开发区,纳入国家生态建设重点的区域占全省的39%,生态压力大,产业承载能力有限,特别是在矿产资源开发、工业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影响较大,门槛比较高。

  二是本地资源优势难。青海人口总量不大,但因生态脆弱,承载能力已趋极限,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矛盾日益突出。从资源总量上来讲,青海位居全国前列,但由于高海拔、高开发运输成本以及产业链受技术制约难以延伸等因素制约,资源优势难以转换为经济优势,存在“富庶的贫困”现象。

  三是传统增长模式转型难。就其经济增长模式看,产业层次低、链条短,产业结构单一,“重的重,轻的轻”,以低资源成本、低劳动力成本、高成本为主的发展模式,面临更强的资源约束和更大的发展压力。长期以来,由于地理等因素,青海外向型经济始终难有大的作为,进出口贸易一直是其“短板”,金融、信息、市场中介等服务体系不健全,影响和制约着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总体上,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需求迫切,但驱动力不足。

  四是改善民生任务重。青海经济总量很小,2013年P占全国的0.36%,财政收入占全国的0.28%,其区域经济价值远小于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由于自身财力弱,发展资金不足,民生领域欠账多,“小马拉大车”局面短期内改变难,改善民生、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面临巨大压力。

  政策

  像青海这样一个内陆欠发达地区,要加快发展,同全国同步进入小康,不仅需要自身不懈努力,不断挖掘优势,服从服务国家大局,借力丝绸之经济带建设战略机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城镇化,全面构建内陆型经济新高地,探索内陆生态脆弱地区绿色发展的新径,同时也需要从国家层面予以重点关注与支持。如下:

  ——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落后仍然是制约青海发展的重要瓶颈,尤其是干线铁、城市交通、地下管网设施和水利工程建设明显滞后。比如铁建设方面,目前青海只有一条青藏铁在运营,铁密度仅为全国的1/4,瓶颈制约尤为突出。再如青海70%的人口生活在西宁、海东两市,但两市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却非常滞后,建成区人均道面积、排水管道密度、污水处理率,分别只有全国80%、54%和44%的水平。国家重点支持青海抓紧推进一批干线铁、城市基础设施、支线机场、高等级公、重大水利和重点能源项目,帮助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交通、市政设施、水利和重点能源项目。

  ——加大支持力度

  生态已成为青海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比较优势所在。生态产品作为青海最大的公品,由于目前缺少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生态补未形成稳定持久的长效机制,巩固和提升生态建设的任务非常艰巨。国家层面应抓紧探索建立能够体现生态价值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保障为生态而发展机会的地区和群众的利益,统筹解决好发展、生态与生计问题。

  ——引导现代产业健康发展

  支持青海立足资源禀赋、条件和产业基础,调整宏观调控指标,实行差别化产业政策。比如,青海矿产资源富集、水电丰富且价格相对低廉,光照条件优越,非农牧业用地广阔,发展高载能产业和光伏产业具有独特优势,并已形成一定规模,装备技术水平领先。国家在深化投资体制、健全防范和化解过剩产能长效机制中,支持青海发挥比较优势,强化差别化政策,支持发展有市场需求和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鼓励东中部地区相关产业向青海转移,推动产业布局调整。

  ——着力建设能源战略

  充分利用周边国家丰富的能源资源,支持青海尽快形成比较优势明显的能源密集型产业转移聚集区和进口资源加工区,建成全国重要的能源储备,保障国家战略能源资源安全。支持青海打造电力丝绸之,建设完善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网络。加速太阳能、风能发展,支持青海格尔木建设国家太阳能发电。

  ——积极打造对外合作平台

  深化区域经济合作,支持青海东部城市群建设,加快推动“兰西经济一体化”。探索推进向西的青新藏经济圈,打造丝绸之经济带重要增长极。支持将“青洽会”和“藏毯展”升格为国家级展会。支持青海高等院校语言类留学生计划,帮助搭建专业人才交流培训平台。支持青海民族大学建立中亚学院,为青海融入丝绸之经济带,促进与中亚、西亚的合作与交流提供人才支持。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