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人文经济> 文章内容

专车境遇尴尬引热议 专家:把市场还给市场

※发布时间:2015-6-7 12:04:54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中国经济网6月6日讯(记者 毛雅谊)红极一时的打车软件究竟是否违法?专车服务究竟会不会退出市场?在近日的网络热门话题榜上,这一话题已连续多日榜上有名。本月2日,市交通委约谈滴滴,滴滴方于4日下午在微博中宣布取消原本拟持续四周、每人每周一免单两次(一次免费上限15元)的“快车”推广活动。这一退让的举动让许多原本力挺专车服务的专家和网民感到忧虑。中国经济网记者看到,一些知名专家和大V挺身而出为专车说话,称既然鼓励创新,就应该把市场还给市场,放开专车,别言而无信。下面我们来看看专家们都怎么说。

  任志强:为何不能名正言顺得到法律支持?

  一是打车软件方便了许多人的出行,打破了原有出租车单一的垄断。二是许多车是顺载客的,减少了空驶和单人乘驾的车辆运行。大大减少了道的拥堵和尾气的排放。三是降低了出行的等待时间和价格,提高了生活的品质和效率。四是当打车软件纳入正轨时,会将所有汽车的后备箱也纳入到小型货运的范围,让市内,尤其是繁华地段的货运大大减少。更方便于交通条件的改善和效率的提高。五是成熟的发展之后,车辆运行的时间可以被充分利用。无论如何打车软件都会大大的减少车辆的空驶排放,提高车辆的运行效率,有利于交通和空气质量的改善。为什么这么多赞成的好事,却不能名正言顺的得到法律的支持呢?

  刘远举(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鼓励专车创新就别言而无信

  滴滴专车、一号专车这些新的出行方式,经过了半年多的市场培育期,早已凭借其产品和服务俘获了广大消费者们的芳心。交委作为主管部门,不去反思出租车行业长期存在的体制问题,不去提高传统出租车的运营模式和服务水平,不去解决每天全国数千万老百姓打不到车的问题,天天跟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专车快车较劲,跟移动互联网和共享经济的历史潮流逆向而为,实在谈不上“智慧”。对市场和的呼声视而不见,对企业创新一次又一次的言而无信,除了消耗来之不易的公信力,失掉之外,又有什么好处呢?

  张国华(国家发改委综合交通研究院院长):把市场的“不确定性”交给市场

  只有给市场以充分的空间,才会有更多的创新问世。所以,出租车的,要保障市场高效、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确定性”,而将参与主体、商业模式等“不确定性”交给市场。在市场化的出租车市场,判断“黑车”与否的关键不在于车辆和司机,而在于服务。服务是“白”还是“黑”?服务是否公开、公平、合理?这才是出租车市场的关键。

  邓新华(人文经济学会特约研究员):扬汤止沸还是釜底抽薪的选择不难做

  可以理解,市要考虑和出租车牌照、租车牌照一系列利益相关方的利益,所以不愿放开专车。但是,不能因为这些人的利益,而让更多人拥堵、停车难,这块利益比牌照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大多了。其实,可以通过谈判、补偿的方式去解决利益相关方的损失问题。而且这种方式可以一劳永逸,不必今天来个限购,明天来个“有位购车”,永无止期,老百姓也越来越不满。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放开专车是釜底抽薪,为了牌照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增加一重重管制,是扬汤止沸。这个选择应该不难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