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人文经济> 文章内容

【专题九】二轮复习计划: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发布时间:2018-7-27 22:45:27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1)背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地位;鸦片战争拉开了列强侵华的序幕,大批洋纱开始涌入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

  (3)影响: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1.《剑桥中国晚清史》载:“19世纪90年代初期,清中央年收入田赋25 088 000库平银,关税21 989 000库平银,关税成为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收入来源。”

  2.“谋深虑远,实为经国宏谟,固为收江海之利,以与洋商争衡,转贫为富,转弱为强之机,尽在此举。”

  3.江苏镇江的恒顺香醋驰名世界,恒顺集团的前身是1840年成立的恒顺糟坊。据史料记载,从1893年到1911年,恒顺糟坊最兴旺的时期年产百花酒约210吨,醋110吨,酱220吨。

  4.初年,中国民族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天津为例,在工商部注册、资产达万元以上的企业有数十家。

  5.1935年12月,通过的《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在目前国际情况下,凡基本工业之创办,重大工程之建筑,均须择国防后方之安全地带而设置之。”

  (2)内容: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出现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3)影响:中国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和早期的维新思想;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1)原因:辛亥的鼓舞;反帝的推动;实业救国的影响;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概况: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以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但欧洲列强在一战后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遭受沉重打击,很快萧条下去

  (1)原因:1927年,南京国民成立,不久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2)概况:传统工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增加;工商业产值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各行业出现较好的发展局面

  (2)概况:抗战时期,遭受日本侵略者和官僚资本的双重而日益萎缩;解放战争时期,遭受美国商品和官僚资本的双重而陷入

  鸦片战争后,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和洋务企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并发展等。中国放弃闭关锁国政策,开始服从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末,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一战后,民族工业萧条。20世纪30年代,民族工业又有新的发展,但是官僚资本主义获益最大。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

  ②经济结构变化主要指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变为自然经济、外资在华经济、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并存。

  ③近代企业:主要指采用机器生产的企业,是相对于手工劳动的手工工场或作坊而言的,包括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①从全球史观看,中国自然经济,经济结构变化是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融入全球化的结果和体现。

  (2)洋务派前期创办的军事工业,管理方式是封建衙门式。虽然这些企业采用机器生产,但本质上属于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企业。

  (3)洋务派后期创办的民用工业,大多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形式,产品主要作为商品投放市场,管理上采取雇佣劳动制,所以其本质上属于带有封建因素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③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封建经济仍占绝对优势。就近代工业而言,外国资本主义占优势地位。

  (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中国工业的近代化。

  (2)从上看:它促使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壮大,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促进了的发展壮大,的发展壮大为中国的建立和新主义的胜利准备了阶级条件。

  (4)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在的沿海沿江地区,人们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城市中出现了洋布、洋装、西餐、欧式洋房、自行车等

  1.辛亥前,没有辫子会被为里通外国的;辛亥后,留辫子会被人为封建余孽,为“猪尾巴”“满奴”。

  2.近代著名《申报》曾刊文评论:“各女工种种,招摇过市。全不避人,扫地矣。”“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衣食住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生活的影响。以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1)变迁原因:“欧风美雨”的影响;维新变法、辛亥的推动;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先进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经济发展是生活变迁的根本原因。

  (2)变迁规律:随着近现代、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变化趋势呈现出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特点;文化激烈碰撞并逐渐融合,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3)变迁影响:上,有利于反封建斗争特别是资产阶级的发展;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解放思想。总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4)运用史观整合:运用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生活史观整合文明与中国衣、食、往、行、通讯、习俗等方面碰撞融合中的变迁。寡妇村里的风流事

  本文由 325游戏(m.325games.com)整理发布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