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人文经济> 文章内容

中国对社会保障认识的变迁与发展(1997-2017

※发布时间:2018-10-28 13:06:10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尤其是近二十年来,将社会保障制度从经济体制的配套转变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的变化成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制度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的根本保障。二、十九大之前中国对社会保障认识发展的基本特点回顾过去20年,中国历次全体代表大会报告中有关社会保障的论述不难发现,对社会保障制度定位和功能的认识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四)从对社会保障的理论认识和对社会保障政策实践的指导来看,两者是相互作用、彼此促进的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运行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要求执政党对社会保障进行重新的理论定位。三、十九大对新时代的判断及其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影响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来看,只要有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就会有一种新的社会保障体制。

  关键词:社会保障;保障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保;保障体系;中国;发展;;执政党;主要矛盾

  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来看,只要有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就会有一种新的社会保障体制;从个人的生命周期看,只要有一种风险存在,就会有一个社会保障项目来应对。前者阐述的是时代特征与社会保障体制之间的关系,后者阐述的是个人的生命周期与社会保障体系结构与项目设置的关系。因此,宏观的时代背景及其相应的主要社会矛盾将对社会保障的功能定位与体系结构产生重大的影响。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新时代”的历史定位,提出了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变化,这些重大的判断对未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与体系完善做出了新的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新的方向。

  社会保障制度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的,宏观的时代背景与时代特征将决定社会保障的历史定位。从全球的视角看,在农业社会,周公解梦梦见洗头发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决定了是人类生活的最大风险,在这个时期,以自愿捐赠为基础的传统慈善事业成为社会保障的核心项目;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个体性贫困转变为群体性贫困,以公为基础的社会救助时代由此到来;在工业化时期,劳资关系既成为新的风险致因,又自身孕育着解决风险的机制,劳资分责的社会保险制度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风靡全球;进入后工业化时期,为了增强国家认同与社会团结,防止社会,社会福利与服务的重要性日渐凸显。

  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是时代变迁的产物,并深深地打着时代特征的烙印。在计划经济时期,传统的单位保障制度是稳定国民安全预期,并构成劳动者总体所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计划经济和单位制的重要特征;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尤其是在国有企业的攻坚时期,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国有企业的配套措施,有力地确保了我国总体的经济转型和相应群体的基本生活,从而很好地发挥了经济转型的润滑剂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完善时期,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应对经济危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根本目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5]在全面深化和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时期,社会保障成为理政之基,[6]对于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提高性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新阶段,必然要求根据新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特征,对社会保障体系进行重新定位。

  新时代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新时代,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也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新时代。新时代意味着国家发展面临的内部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生态,以及外部的国际都在发生重大的变化。从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的角度来看,我们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站起来主要依靠自主的民族和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富起来主要依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的生产力、创造力和个人的不懈奋斗。相比而言,强起来则需要依靠强大的国家凝聚力和团结协作的。在这样新的历史背景下,社会保障制度基于团结合作之和集体主义之,具有显著的增进国家认同、增强国民团结的功能,从而应当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利器。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