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风俗习惯> 文章内容

【黄梅戏】杨俊谈黄梅戏的前世

※发布时间:2017-7-1 23:01:37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在新光戏院大剧场,杨俊主演的鄂派黄梅戏《妹娃要过河》惊艳亮相,为庆祝回归祖国15周年,献上了一份独具浓郁湖北风情的贺礼。

  上周末,刚从返汉的杨俊,在武昌家中接受记者采访。生活中的杨俊,率真爽直,嘴角总带着明媚的笑意。说起一生痴爱的黄梅戏,她的话语含深情,流露出浓浓的幸福感与感,举手投足间也更显韵致……

  黄梅戏从农村草台登上中国戏剧大舞台,从“三打七唱”管弦伴奏,从民间小戏成为地方大戏,经过了怎样的不寻常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之初,黄梅戏传承、创新、发展的开拓者是谁?作为湖北黄梅戏的领军人物,杨俊作了一番介绍。

  问:在“庆祝回归15周年·湖北舞台精品演出周”上,湖北省戏剧界带去了三个剧目:黄梅戏《妹娃要过河》、歌剧《洪湖赤卫队》及京剧《建安轶事》。其中,《妹娃要过河》作为打头炮者,在艺术风格上有何独到之处?

  杨俊(以下称“杨”):由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创作的《妹娃要过河》,将利川民歌《龙船调》这一元素,引入传统黄梅戏,创作出一个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爱情故事。

  《龙船调》早在上世纪80年代,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具有很高艺术价值,而黄梅戏的发源地本就在湖北。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一部戏剧,将这两种湖北元素相融合,强强文化联姻,能让观众领略到温婉的黄梅唱腔与鄂西土家文化的独特魅力。

  杨:这次去演出的3台剧目,代表了湖北舞台创作艺术的最高水平,也让对湖北文化有了更鲜活的印象。在开幕式致辞中,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尹汉宁说起黄梅戏“身世”,连我这个“黄梅戏人”都自叹不如。

  尹部长说,黄梅戏源于湖北,兴于安徽。在这背后,有位重要“推手”,他叫桂林栖,是湖北黄梅人,曾任安徽省委领导。桂林栖在安徽任职期间,推行戏曲,将黄梅戏推向全国。1989年,湖北又通过人才引进,将黄梅戏从安徽请回“娘家”……说实话,我身为安徽人,对这段历史也只是一知半解,尹部长却是如数家珍,娓娓道与大家,那一刻,真的很。

  杨:从回来后,我找到安徽的黄梅戏前辈时白林,更全面地了解了这段关于黄梅戏推手的故事。他告诉我,黄梅戏在安徽得到推广与发展,离不开安徽省第一届省委曾希圣、省委副桂林栖、副省长陆学斌等人。没有他们3位领导的关怀和重视,就不会有今天的黄梅戏。

  尤其是桂林栖,他是湖北黄梅县杉木乡桂畈村人,对黄梅戏有很深的感情,在安徽任职期间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工作。1950年4月,全国戏曲工作会议召开后,桂林栖积极推行戏曲,成立安庆市戏剧协会,把在安庆周边的黄梅戏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两个黄梅采茶戏剧团。著名黄梅戏演员严凤英、王少舫,曾分别在这两个剧团挑大梁。

  1952年8月,时任安徽省委宣传部部长的桂林栖,亲自主持在合肥举办的“暑期艺人训练班”。来自全省各剧种演员代表及各级戏改干部500人,深入生活,创作了一批剧本。不久,桂林栖亲自组织安排,由严凤英、王少舫等人联合组成演出团,应邀访沪演出,轰动上海文艺界。梅兰芳、夏衍、周信芳、盖叫天等戏剧界名人,都给予演出团很高的评价。

  杨:黄梅戏起源地为黄梅县多云山区,当地盛产茶叶,当时人们在采茶等劳作中为了调节气氛,缓解疲劳,遂以唱和为乐,逐渐形成“采茶戏”,也称“黄梅调”。

  1953年,桂林栖主持组建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在为剧种定名时,他力排众议,一锤定音:去掉“黄梅调”的“调”字,去掉“采茶戏”的“采茶”二字,两名合为一名,就叫黄梅戏!黄梅人为黄梅戏定名,也是一段佳线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赴上海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天仙配》获剧本一等、优秀演员、导演和音乐;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获演员一等。1955年,电影《天仙配》和全国观众见面,从此,黄梅戏唱鸣天下。

  杨:1958年,毛在武汉洪山礼堂观看黄梅县黄梅戏剧团演出的《过界岭》后,问:“你们湖北的黄梅戏怎么跑到安徽去了?”当时任湖北省委副秘书长的梅白(黄梅人)作了详细情况汇报后,毛风趣地说:“原来你们的黄梅戏是大水冲到安徽去的啊!”

  黄梅县的地理沿江依湖,清道光年间,黄梅发大水,灾民流散到安徽、江西,因黄梅人不愿讨“闭口饭”,所以以唱戏乞讨,一唱说黄梅的灾情。盛行于黄梅的“采茶戏”,因此流入安庆等地,并在当地登上草台,当地人称“黄梅调”……

  杨: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4个历史阶段。早先的黄梅调,依靠简单的打击乐器伴奏,只有鼓点节奏,比如鱼鼓。解放后,安徽省黄梅戏引进了学院派人才,才有了管弦乐伴奏的黄梅戏,旋律更加优美。

  最初,安徽艺人唱黄梅戏,其唱腔、道白,都用湖北的原腔、土语,有的地方因黄梅俗语难听懂,就用安徽方言演出。大约光绪年间,黄梅戏传到安徽石牌之后,怀宁、望江、桐城唱黄梅戏的人多了,在道白上就改用怀宁话,因此在安庆地区,黄梅戏又叫“怀腔”。

  杨:1989年,我因出演《西游记》中“白骨精”的“村姑”一角,随《西游记》剧组到湖北黄冈演出。那场演出中,我既当主持,又当演员,一下后台,就听说当地领导正拿着我的一张旧照片在找我。原来,他们此前已找我多时,只是因为我在全国各地演出,所以没找着人,这次却是“自己送上门了”。

  当时,我们“五朵金花”已经全国有名,但一个舞台上挤上5个人,大家都难以发展,想寻找更广阔的空间自己。在得到湖北省的邀请之后,我放弃在安徽得到的一切,怀揣着“你给我一亩三分地,我就能给你撑起一片天”的抱负,来到湖北黄冈,加盟了刚刚成立的湖北省黄梅戏剧院,白手起家,做一名垦荒者,痴心不改,一干就是19年……

  杨:黄梅戏美在唱腔,有嗲嗲的鼻音和腮音,温婉多情,极富亲和力,特别适合表现老百姓的家长里短。所以,但凡是传唱不朽的经典故事,都是能够体现人性美,有不可取代的独特表现力。此外,黄梅戏的配乐和舞蹈,追求自然天成,风格淳朴健康,富有泥土气息……这些,都是黄梅戏传唱至今的魅力之所在。

  然而,平民化的戏曲虽然亲民,却也可能因此而变得平庸。如何平庸?就得靠演员的艺术魅力和艺术品格来打动观众。我始终相信,好的作品不怕没有市场。所以,在创作新的黄梅戏作品时,我和我的团队会抛去的,不为得,力求能尊重观众的内心情感需求,得到好的口碑。

  9月份,由原班人马参演的《妹娃要过河》同名电影,将在全国各大院线同时上映,当观众们坐在大银幕前,看着土家风情的吊脚楼,听着黄梅调的“哭嫁”,唱起熟悉的《龙船调》,一定会为这凄美的爱情故事而。

  杨俊国家一级演员,全国政协委员,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第七届中国文化部“文华表演”、中国黄梅戏艺术节金获得者、“四个一批”人才。她与马兰、吴琼、袁玫、吴亚玲齐名,被称黄梅戏“五朵金花”。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