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风俗习惯> 文章内容

聚焦非遗:织锦艺术精品高校特展在北航火热展出

※发布时间:2018-5-16 4:18:44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近日,中国民族织锦艺术精品高校特展在航空航天大学举办。展览聚焦中国民族织锦艺术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以“文化遗产梳理+展览实物融合”的形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本次展出的110余幅织锦,是从中国民族博物馆历年收藏的500余幅民族织锦中精选出来的精品。展览共涉及16个民族、18个锦种。其中云锦、蜀锦与宋锦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他15种织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选用土家锦织机和100余张织锦工艺照片进一步延伸展览内容,丰富陈列形式。展览将持续到5月25日,期间还将举办《锦说中华——中国民族织锦艺术审美史纲》主题等系列活动。

  中国丝织提花技术起源久远,早在殷商时代中国已有丝织物。周代丝织物中出现织锦,花纹五色灿烂,技艺臻于成熟。汉代设有织室、锦署,专门织造织锦,供宫廷享用。

  自汉武帝后,中国织锦通过丝绸之传入波斯(今伊朗)、大秦(古罗马帝国)等国。东晋在国都建康设立专门管理织锦的官署——锦署,标志着织锦的正式诞生。唐代贞观年间窦师伦的对雉、斗羊、翔凤等蜀锦图案,称为“绫阳公样”。在织造工艺上由经锦改进为纬锦,并出现彩色经纬线由浅入深或由深入浅的退晕手法。北宋宫廷在汴京等地建立规模庞大的织造工场,生产各种绫锦。元代是中国历史上大量生产织金锦(一种加金的丝织物)的时代,宫廷设立织染局、织染提举司,机构庞大,集中了大批优秀工匠。明清两代织锦生产集中在南京、苏州,除了的织锦局外,民间作坊也蓬勃兴起,形成江南织锦生产的繁荣时期。在数千年的演变发展过程中,中国的织锦由最初作为布料的存在,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珍宝中一个美丽的门类。

  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数千年生活创造的过程中,织锦也呈现了多种多样的风格。此外,织锦大多采用传统提花工艺和木制花楼织机,有些织锦因品种不同而有所区别。

  南京云锦是中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有寸锦寸金之称,其历史可追溯至417年(晋义熙十三年)在国都建康设立专门管理织锦的官署——锦署,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年历史。如今云锦还保持着传统“结绳记事”的方法和独特的“逐花异色”工艺,保留着传统的提花木机织造,这种只能靠人来完成的传统手工织造技艺仍无法用现代机器来替代。经验熟练的工人一天也不过能织出五六厘米,精致的织品,往往数年才能完成一件。

  云锦因其色泽光丽灿烂,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用料考究,织造精细、图案精美、锦纹绚丽多姿、格调高雅。在继承历代织锦的优秀传统基础上发展而来,又融会了其他各种丝织工艺的宝贵经验,达到了丝织工艺的巅峰状态,代表了中国丝织工艺的最高成就,浓缩了中国丝织技艺的精华,是中国丝绸文化的璀璨结晶。

  蜀锦是织锦种类中历史久远的一种,它兴于秦汉,盛于唐宋,繁于明清,在东汉时期就已誉满天下。 三国时期蜀锦曾一度是蜀汉和东吴、曹魏的主要贸易商品,是当时蜀国的经济命脉,而发展到明清的繁盛时期,史载成都有机房两千处,织机万余架,当时的成都是举国文明的织锦生产地。

  红地八大云锦是宋代较有代表性的蜀锦,地是红色,花纹由红、黄、绿等组成,以几何形为主,是一种名贵的彩锦。月华锦由数组彩色金线排列成由浅入深,逐渐过渡的色彩,加上装饰的花纹,数种渐变的色彩同时织成,如雨后初晴的彩虹,五彩缤纷,这种巧妙的艺术构思,据说是丝织匠由天空中的彩虹受到的,其技巧失传已久,乃蜀锦所独具。

  宋锦产于江苏苏州,因相传织于北宋而出名,织造技术独特,其经丝分为面经和地经两重,故又称“重锦”。 宋锦色泽华丽,图案精致,质地坚柔,被赋予中国“锦绣之冠”,它与南京云锦、四川蜀锦一起,被誉为我国的三大名锦。

  壮锦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的著名丝织物,产生于宋代。以棉纱股线或麻纱股线为经、桑蚕丝为纬的色织提花织物,也有采用染色桑蚕丝为经、染色有光人造丝或金(银)皮作纬织造。采用两组经线和四组纬线在缎纹组织地纹上提织各色纬花,形成对称花纹,或用多种彩纬线挑出花纹。壮锦的花纹图案接近剪纸图案,变化千姿百态。壮锦色彩以红、绿、黑、黄为主,一般多以红色为背景,色彩斑斓,绚丽多姿,对比强烈,具有浓艳粗犷的艺术风格。

  除了以上四种著名的织锦外,其他地方也有织锦生产,并各具特色。如傣族的“傣锦”,苗族的“苗锦”,广西瑶族的“瑶锦”,云南佤族的“佤锦”和拉祜族的“拉祜锦”,贵州布依族的“布依锦”,湘西和鄂西土家族的“土家锦”,海南黎族的“黎锦”,高山族的“高山锦”以及西北地区的“回回锦”等等。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