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风俗习惯> 文章内容

让民族民间艺术重焕生机

※发布时间:2018-7-10 3:25:57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穿过茫茫的戈壁,漫步金色的胡杨林,翻越巴丹沙漠,欣赏动听的长调,聆听额济纳旗人民的故事……日前,中国交响乐团的3位青年作曲家杨帆、黄凯然、李邵晟深入自治区阿拉善盟采风。自9月16日在阿拉善盟创建创作实践以来,致力于“用交响乐讲述中国故事”的中国交响乐团再次组织采风团队,对的音乐资源进行挖掘。

  “生活在城市中,我很少能见到沙漠。现在看到沙漠脑海里能联想到很多东西,一些不可名状的旋律就在脑海中交织了。”青年作曲家黄凯然第二次来阿拉善依旧被壮美的大漠风光所震撼。6天的行程中,采风团在凛冽的寒风和茫茫的大漠中驱车几千里,深入采集阿拉善盟右旗和额济纳旗的音乐资源。

  “我们在做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采风是近距离了解人民群活的过程,我们可以感受完全不同的生活与文化形态,这对我的创作有着非凡的意义。”青年作曲家杨帆第二次踏上阿拉善的土地,对这里的历史人文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曾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的青年作曲家李邵晟目前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这是他第一次来到“圣地”阿拉善,一下子就被游牧民族独特的长调艺术抓住了。在此之前,他认为长调民歌充满如泣如诉的悲凉色彩;当听过著名长调艺术家阿拉坦其其格演唱的《金色圣山》后,他对长调有了新的认识:“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历史上经过数次迁徙、动荡,对家乡的渴望与思念,对自然的热爱与珍视,使之形成了一种悲壮的民族气魄,这也生动地体现在了长调艺术上,哀伤但不忧郁,深远而不沉重。”

  随着一些著名长调演唱艺人的相继离世和“马背民族”走下马背,长调诞生的自然发生了改变,代代相传、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渐已失效。于是,阿拉坦其其格回到阿拉善,于2008年3月在阿拉善右旗成立了“阿拉坦其其格蒙古长调培训中心”,为一至九年级学生义务培训原生态蒙古长调。每年暑假,她会和孩子们一起放声歌唱。她对这份事业热忱投入,不知疲倦:“阅尽千山万水,我还是觉得家乡的土地最美、最亲。长调教学是我毕生的事业,我想身体力行地回报家乡对我的培养。有人问我学校打算办多久,我回答:‘文化的传承,只有开始,没有结束。’”

  斯琴巴图是阿拉善右旗直属蒙古族完全小学的一名马头琴教师,他从今年初开始马头琴的网络教学视频,不仅在课堂上给190多个孩子讲课,牧民们也可以通过手机轻松地学习马头琴演奏技巧。他说:“如今科技手段日新月异,我们的文化传承也要跟进。我希望能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为我们民族文化传承作贡献。”

  李邵晟拿起一把马头琴试着弹拨,观看了平实易懂的视频教学之后的他也能拉出几个漂亮的音。“民族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我们应该去寻找像阿拉坦其其格这样的艺术家和斯琴巴图这样的老师,支持鼓励他们的传承事业,让我们灿烂的民族文化保持最纯真鲜亮的色彩。”李邵晟说。

  采风的过程中,艺术家们也被这样一段历史所震撼: 1958年5月12日,额济纳旗人民为了国防事业的建设,为了中国航天梦的实现,向北迁移140公里。迁徙之旅充满了艰辛与,而今日的额济纳人民充满了自豪与喜悦。

  杨帆有感而发:“我无法想象举家穿越大漠戈壁是何等,额济纳人中有一团火焰,这种支撑着他们不断前行,他们为国防事业作出的贡献值得我们铭记。在未来的创作中,我也会追寻他们的足迹,将这种与情怀融入作品之中。”

  10月15日,中国交响乐团在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设立了采风实践。挂牌仪式后,当地的演出人员献上了精彩的表演。男女群舞跳出了草原欢腾的景象,女声独唱传达出额济纳人民对来宾的欢迎,原生态呼麦、马头琴等表演赢得作曲家们的热烈掌声。阿拉善盟音乐协会哈达说:“额济纳旗风景优美,人杰地灵,广大劳动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创作出了丰富的民间音乐作品。中国交响乐团以额济纳旗为采风实践是额济纳艺术全国、世界的重要一步。希望通过作曲家们的辛勤耕耘,向展示额济纳旗的风貌和阿拉善大地的音乐画卷。”

  “中国交响乐团在深入地方的过程中重新树立了采风的标准,这常有意义的。从地质到历史人文,从丰富多彩的艺术到民族的英雄历史,一幕幕都在脑海中回旋。我们会将这样的采风活动常态化,让民间艺术重新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是作为一个作曲家应尽的责任。”李邵晟说。

  对青年述说家国情怀,若只是“名词解析”般的传输,恐怕会是事与愿违的。如何精准地“灌溉”出情怀的养分,显然是一个的任务。【详细】

  以来,中国音乐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流行音乐、艺术音乐和传统音乐各得其所、此起彼伏,也在追求互动和交融。【详细】

  只有强化纪律和组织纪律,才能加强党的纪律建设,进而从根本上将党组织和干部锻造成战斗的堡垒和时代的先锋。【详细】

  本文由 790游戏(www.790.kim)整理发布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