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人文经济> 文章内容

以“乡愁经济”助力湖北疫后重振

※发布时间:2020-10-29 15:10:23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midd-984当前,湖北疫情防控不断巩固拓展,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进一步加快,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需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恢复发展,重振湖北经济。受疫情冲击影响,湖北农村疫后重振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应因地制宜地探索“名优特产一村一店”在湖北的发展推广模式,同时,加强基层党建,做好试点推广工作,拉动“乡愁经济”,促进湖北经济的加速恢复。

  作为新冠肺炎疫情最重的省份,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受疫情的冲击无疑是最大的。犹如跌倒在赛道上的运动员,湖北省首先要“爬起来”,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复苏;其次要“赶上去”,确保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因此,湖北省“疫后重振”肩负着比其他省份更艰巨的任务。湖北省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农村人口超过2500万人。聚焦“三农”问题,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村进步、改善农民生活仍然是湖北省疫后重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湖北省2020年第一季度生产总值与上一年同期相比下降39.2%,而2019年第一季度湖北省生产总值增幅为8.1%,P实际减少比率和“机会增加比例”二者相加为47.3%。进入第二季度以来,虽然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但带有“湖北”身份的人口和产品在跨区域流动过程中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这是湖北省疫后重振面临的巨大的无形障碍。疫情对湖北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冲击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疫情期间大批第二、三产业停产歇业,农村转移劳动力务工就业受到影响。湖北省每年超过1000万农民工到省内外务工,特别是鄂西、鄂东山区都有大量的贫困人口,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务工薪酬,受疫情影响至少3个月没有收入,按人均每月5000元计算,直接损失约500亿元。

  因湖北为疫情最重省份,离鄂返岗人员就业受到歧视。虽然自2020年4月8日武汉“解封”后,大批湖北人、武汉人离鄂离汉返岗就业,但许多人强制隔离或无理。例如,湖北人返回西部某地区复工时频频遇阻,5月28日之前去的都被劝返。5月28日当地出台新的,虽然可以接收来自湖北的务工人员,但要求他们必须在湖北以外的地方隔离28天。在江浙沪广深等地湖北返岗人员也多有同样。

  湖北农产品销售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歧视。湖北省出产的肉禽蛋等农产品在省外严重滞销,即使通过电商销往外省的湖北鸡蛋也经常被退货。湖北省的鸡蛋等农产品价格与疫情之前相比大幅下降。虽然一些地方领导干部通过“直播带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销量,但几乎都是以“全网最低价”的承诺换来销量。这就意味着即使产能恢复到疫前状态,收入也会大幅度下降。

  湖北文旅产业受到严重冲击。疫后省外或境外来鄂旅游人数明显少于往年同期,湖北各景区酒店、餐饮等领域服务人员的就业岗位和收入均降低。乡村旅游、民宿、农家乐等行业也受到严重冲击,农民收入明显减少。

  湖北省在应对疫情对经济社会冲击的同时,还要加强脱贫攻坚工作,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然而,因脱贫攻坚的难度和疫情的冲击,湖北省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扶贫“稳定住、巩固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虽然湖北省在2019年已实现贫困县、贫困村全部出列,但仍有5.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脱贫的地区和人口中,产业基础比较薄弱且产业项目同质化严重;转移就业不稳定且工资收入较低;兜底扶贫占比较大,政策性收入占比较高。因为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自主脱贫能力,仍有较大部分已脱贫人口存在返贫风险。

  贫困地区从精准脱贫乡村振兴面临诸多困难。一是深度贫困地区属于普遍贫困,贫困的根源在于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水平较低等,精准扶贫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所开展的运动式、规模化扶贫工作难以常态化,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贫困地区的产业以传统的农业(种植、养殖)及农产品加工为主,其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程度较低。虽然每一个贫困村都建立了村集体经济,但许多地区集体经济年收入低于1万元,甚至存在许多没有村集体收入的“空壳村”。三是贫困地区人才(人口)外流,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和党组织力量薄弱。贫困地区大多数青壮年人口都外出务工,导致劳动力严重不足,有知识懂技术的人才更是奇缺。留在村里的年轻要组织一个完整的村委会都有困难,基层党组织十分薄弱。

  湖北省贫困地区存在较大的“因疫返贫”风险。一是湖北农村人口转移就业受阻,务工收入明显减少。据调查,因大批企业、基建项目停工,大量的门店、餐饮等服务行业歇业,加上因外省对湖北人的歧视而劝返或录用等原因,贫困地区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农民工至今没有外出务工。与往年同期相比,其务工收入可能损失过半甚至更多。二是湖北农畜牧产品滞销,即使有“网红带货”,但其价格往往是“全网最低”。据调查,湖北省6月份鸡蛋、小龙虾等农特产价格仅为去年同期的三分之一。因而,即使产量相当其收入也比去年减少了三分之二。三是湖北省的文化旅游产业也因疫情受到冲击,与旅游相关的服务业包括餐饮、交通、民宿、农家乐等收入锐减。上述诸多因素都可能导致贫困地区已脱贫的人口“因疫返贫”。

  以来,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各方面积极因素被调动了起来,社会活力得到充分激发。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人口流动加剧,城镇化进程加快,许多原来居住在农村的人们纷纷“背井离乡”,成为城镇常住人口。这些城市“新移民”虽然常年生活在城市,但他们却有剪不断的家乡情结,这便是“乡愁”。乡愁是指长期离开家乡的人们对家乡的眷恋,他们总是怀念家乡的生活、、风土人情,忘不了儿时的记忆、故乡的味道、搬不走的老宅、逝去的亲人,他们希望家乡发展得越来越好,愿意为家乡的发展作出贡献,也期望有机会重回故土、再续家乡情缘。乡愁是他们联系家乡的纽带,是他们带动家乡发展的链条。因此,留住从家乡走出去的人们的乡愁,为他们提供家乡的产品和服务,给他们打造以乡愁为主要寄托的家园,从而带动家乡的发展,这就是所谓的“乡愁经济”。

  在网络时代,互联网是联系城镇“新移民”和家乡的最便捷的渠道,因此打造他们专属的“一村一店”电商平台,是发展“乡愁经济”的最佳途径。今年的工作报告中指出,“电商网购、在线服务等新业态在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继续出台支持政策,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支持电商、快递进农村,拓展农村消费。要多措并举扩消费,适应群众多元化需求”。

  当前,电商平台数以万计,但是以“乡愁”为纽带、以乡村振兴为目标的组织化、专业性的电商平台并不多见。笔者经过全网考察,发现“爱心购村集体商城”便是这样的专业化电商平台。据“学习强国”网站2020年4月7日《村集体线上开“商城”,龙游“土货”对接“乡愁”拓市场》一文报道,“爱心购村集体商城”已在浙江衢州市龙游县罗家、横山、詹家、小南海等地推广,该电商平台是由浙江省中经发公私合作咨询中心负责打造的线上服务平台,着力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涣散、村集体经济缺乏活力等难点。

  受“爱心购村集体商城”的,率先在湖北省建设“名优特产一村一店”电商平台,其运行模式如下:一是免费开“村店”。免费为每个村开通线上“名优特产商店”,实行“一村一店”,经营。二是为“村店”统一供货。村店的货物包括两类:一为本村特色产品,在平台专业团队的指导下由村集体自行上架,其目标客户是自以来从本村走出去在外定居、就业的人群,为避免各村同质化,拟将“一村一店”与精准脱贫期间的“一村一品”结合起来;二为本村居民日常生产和生活物资,这些商品由平台组织供应商提供爱心货物。无论是土特产外销或是生产生活用品内销,村店均有5~10%的销售收入。三是为“村店”打通快递通道。每个村店配置一名收发货(物流)专职人员,既增加了就业,又确保村店商品经营通畅。四是扶持“村店”运营。考虑到部分村缺乏经营管理人才,平台可对接大学生专业团队扶持“村店”上线并指导“村店”日常经营活动,同时也可免费培训村民提高经营能力,帮助建立长效机制。五是基层党组织(村两委)为“村店”的管理主体。每一个“村店”都是村集体的网上商店,也是村党组织的党建平台,以党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村民致富。

  “名优特产一村一店”,让每一个村拥有一家专属网店,让每一个村集体经济每年都有一定的经营收入。在当前的脱贫攻坚战中,产业扶贫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贫困地区要求每一个贫困村都要建立村集体经济,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实施规模化专业化经营。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管理和专业经营指导,出现了村集体经济“低水平、同质化”等严重问题,产品滞销,许多村集体经济变成“空壳”。“名优特产一村一店”目标就是盘活村集体经济,增加经营性收入,增强贫困村的“造血”功能,提升发展能力。

  激活基层党组织,增强基层群众对党和的信任。办好农村的事,关键还是要靠基层党组织,村两委班子应当责无旁贷地扛起主体责任,当好组织者、引领者。一是基层党组织带领干部,了解并掌握“名优特产一村一店”平台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运用“互联网+”思维,将传统的以“救济”为特征的扶贫模式,转变为以“促进发展”为特征的现代扶贫模式,从而使基层干部在“村店”经营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成长。二是通过“名优特产一村一店”平台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扩大基层组织在村集体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基层群众对党和的信任和信心。

  以“名优特产一村一店”为载体,以“乡愁”为纽带,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把乡村建成广大村民和离乡群众的“家园”。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大批人口进城发展或常年定居他乡,他们当中不乏各行各业的优秀。他们虽然远离乡村,但其“家乡情结”始终不变,他们忘不了故乡的风土人情、忘不了家乡的味道,他们总是怀念带不走的老宅和长眠于故土的先辈。他们消费能力较强,而且有强烈的反哺家乡的愿望。村两委通过“名优特产一村一店”平台,以“乡愁”为纽带,把游子与故土连接起来。一方面动员村民为远离家乡的人们提供来自家乡的产品和服务,充分满足他们的乡愁体验;另一方面通过离乡群众的“乡愁”消费激活村集体经济,助力家乡建设和发展。而且,平台上大批优质供应商提供的惠民商品,也能满足村民们生产和生活需求。因此,“名优特产一村一店”有利于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乡村治理共同体,从而把乡村建设成为广大村民和离乡游子共有的家园。

  吸纳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和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创造条件。壮大村集体经济,除了每个村自身努力外,还需要凝聚社会各方力量,特别是充分发挥联乡结对、村企合作等作用。比如,在“千企结千村”行动中,企业和机关一方面可以发动员工在“村店”中消费,让村集体增加经营性收入;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将自有产品放在“名优特产一村一店”平台上销售,拓宽企业的销售新渠道,真正实现城乡互助、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先在贫困地区开展试点工作,再全省推广。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在湖北省的秦巴山区、武陵山区和大别山区还有26个集中连片特困县。全省尚有的5.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主要生活于贫困地区。作为拉动乡村发展的“名优特产一村一店”可以首先在这26个县开展试点,一方面巩固脱贫,另一方面激发贫困县发展的内生动力,推进持续发展,从脱贫攻坚不间断地迈向乡村振兴。待试验成功之后,再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由各县(市)委组织部统筹全县(市)村店建设,在加强基层党建的同时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名优特产一村一店”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抓手。村党支部在村集体经济发展和“村店”管理和营运过程中负主体责任,在村两委的领导下发挥村干部的带头作用,在激活村集体经济的过程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组织力和力。

  发挥广大离乡人群的积极性,建设以“记得住乡愁”为主题的家园。离乡人群社交范围广、社会资源多,也更为熟悉市场且具有互联网思维。各村均可建立“乡贤理事会”,把离开家乡和留在村里的优秀人才汇聚起来,通过乡贤理事会产生村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团队以及“名优特产村店”的运营和管理。同时,激发广大离乡人群通过在村店购买特产或服务,或为村店提供惠民商品,间接地支援家乡建设,努力把乡村建设成为每一个离乡村民“想得起、回得去、住得下、留得住”的家园。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