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风俗习惯> 文章内容

这些居住在贵州的民族民俗民风你知道吗? 苗族、侗族二

※发布时间:2018-10-31 7:23:45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mxbd-200

  主要居住在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自治县和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在贵州遵义还有一个平正仡佬族乡。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语音特点上接近苗语,但同源词接近壮侗语,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因为仡佬族与苗族长达1000多年的交流历史造成的。仡佬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历史由口传文学(如古歌)传承。

  仡佬族是云贵高原中部的一个古老民族,大部分散居在贵州省的西北、西南和北部。男女皆穿裙(男裙短,女裙长)。用布一幅图于腰际,无摺皱,有如桶状,谓之“桶裙”。男子皆穿短衣,女子或短衣或长衣,或短衣外套以前短后长之袍。质料有葛、麻、羊毛、丝、棉布等。男女多以长帕包头,有的妇女或用花布一块盖顶。

  仡佬族的节日很多,比如仡佬年、牛王节、八月节、吃新节等等,人们盛装打扮,披红挂彩,鸣枪放炮,场面蔚为壮观。

  仡佬族的“三幺台”习俗,“三”,指的是三台席,即茶席、酒席和饭席。“幺台”,正安、道真、务川一带地域土语,“结束”或“完成”的意思。“三幺台”,意思是一次宴席,要经过茶席、酒席、饭席才结束,故称“三幺台”。“三么台”习俗,流传于黔北的正安县、道真、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部分地区。

  黔北遵义一带仡佬族新娘在出嫁前一二个月即停止农活,专门做针线,称为“赶嫁”。出嫁之前三 五日,兴“哭嫁”,用哭嫁的唱词告别父母家人及尊亲外戚。亲友们则以钱物相赠,称为“包礼”。

  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世居毗连湘、鄂、渝、黔的武陵山地区。在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排名第七位。土家族人自称为Bifzivkar汉语谐音“毕兹卡”。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市也是土家族主要聚居地,有沿河和印江两个自治县。

  土家语是土家族的民族语言,文化主要有神灵和祖先。土家男人三件宝:头上包着人字包巾、腰里围着三幅围裙、脚上穿着满耳草鞋。土家女儿三件宝:土家织锦、绣花鞋垫、绣花布鞋。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舞蹈,歌随舞而生,舞随歌得名。土家族茅古斯舞。属土家族流传至今的古老的表演艺术之一。茅古斯以近似戏曲写意、虚拟、假定等技术手法,表演土家祖先渔猎、农耕、生活等内容,既有舞蹈的雏形,又具有戏剧的表演性,两者杂糅交织,形成浑然一体的祭祀性舞蹈。

  世居的土家族村寨民风淳朴、民俗习惯自成特色,可以说夜不闭户,不拾遗。土家拥有牛王节、舍巴节、女儿会、调年会等等节庆。

  瑶族是中国一支古老的民族,是古代东方“九黎”中的一支,民风淳朴且彪悍。瑶族自称“勉”、“金门”、“布努”、“炳多优”、“黑尤蒙”、“拉珈”等。生活在贵州的约有5万人左右。主要居住在荔波县,从江县、丹寨县、榕江县等。

  瑶族支系众多有“茶山瑶”、“盘瑶”、“顶板瑶”、“花篮瑶”、“过山瑶”、“勾蓝瑶”、“清溪瑶”、“白裤瑶”、“红瑶”、“平地瑶”等等。

  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

  贵州瑶族有语言而无文字,有盘王节、陀螺节、六月卯节、糯考节等等。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荔波、榕江、从江等地盘瑶,要“跳盘王”、“做盘王”、“还盘王愿”。

  荔波瑶族原生态舞蹈,狂野奔放,节奏感强,其着装方式与生活有关。风俗囧异,舞姿、音乐、形式有别于很多民族。

  凿壁谈婚是瑶族青年谈情说爱、缔结良缘的民风,女子15岁后,父母让其单独居住,并在墙壁上凿一小孔,方便和男友交流,谓之“谈婚洞”,隔着墙壁谈恋爱。

  瑶族以歌为媒,清早送亲,半夜进门,很多地方深夜拜堂。迎亲当天,必须油盐茶米、鸡鸭鱼肉一应俱全。

  瑶族猴鼓舞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瑶语称称“玖格朗”。主要由单人舞、双人舞、群舞三个部分组成。全舞风格古朴粗犷、热烈激越,又不乏矫健敏捷跳跃奔狂的场面,充分体现瑶族人民奔放粗狂的原始民族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