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建第五个南极科考站 这块宝地有啥奥秘

※发布时间:2016-10-1 15:21:20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北极寒流冻了个半死后,我们深信不疑如果让南极有哪怕一丁点可趁之机,这个地球上温度最低、风最暴戾、地势最高的大陆,一口吞掉我们也是轻而易举的事。于是人类一次又一次地来到这里,不断解密地球的原始信息。

  中国的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的选址考察工作,日前已经收官。执行我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的科考队员们现在正乘坐雪龙号船,驶出南极洲,闯过咆哮的西风带,赶在回家的路上。

  我国现有南极科考站四个,分别是长城站、中山站两个常年科学考察站和昆仑站、泰山站两个度夏科学考察站。其中昆仑站由于选址在南极内陆的冰天雪地中,雪层会不断积累,因此设计寿命只有10年。同样,泰山站的设计使用寿命也只有15年。

  即将新建的第五个南极科考站,计划建成常年站,选址区域位于罗斯海特拉诺湾的难言岛。

  钱报记者邀请资深极地专家王自磐先生为大家讲解,为什么中国的第五个极地科考站要选址在罗斯海区域。王自磐曾经12次赴南极科考、考察,5次赴北极考察探险。

  地质结构复杂

  有利于研究南极演变史

  罗斯海地区是个热闹的地方:这是美国、新西兰、意大利等西方国家,在南极长期经营的主要地区。美国在该地区高纬度地段的罗斯岛设有南极最大的考察基地麦克默多站,在夏季可容纳数千人。近年来,德国冈瓦纳站、韩国张保皋站,也相继在罗斯西岸海落户。

  能吸引人类大量聚集,罗斯海肯定是块风水宝地。罗斯海地区现在已经成了第二个南极地球村,自称村元老的美国和新西兰,已经提出将这个区域建成海洋自然保护区,中国的建站工作迫在眉睫。

  南极板块的岁数已经有上亿年,罗斯海地区是东、西两个南极地块的接合部。如果把南极冰盖掀开,底下的陆地可以分成东南极和西南极两大部分,东南极虽有高山起伏,但基本上是一个完整的大地块;而西南极,则岛屿如繁星点点。

  罗斯海区域由东、西两侧汇集而来的数以千计的大小冰川,最终形成了南极面积最大的冰架罗斯冰架,它与西北方向覆盖于威德尔海南部的龙尼冰架有着深沟相连通。

  这样复杂的地质结构,躺在那儿就自带剧情南极海域的冰盖是怎么来的,经历几亿年怎么会变成今天这样的格局?这白花花的冰盖下面,有多少沧海桑田这里自然成为了好奇的人们研究南极演变史的重要场所。

  冷水团的流动

  足以影响全球气候

  罗斯海区域汇集了东西两侧汇集而来的数以千计的大小冰川,最终形成南极面积最大的冰架,也是世界第一的冰架,相当于法国的国土面积罗斯冰架。这里的万年冰雪,深藏着地球气候变迁的自然秘密。

  罗斯冰架下面海底数百米到上千米深的底层流,是低于海水冰点的庞大冷水团,它们源源不断地向北输送延伸,贴着太平洋海底,穿过库克群岛和赤道,流向更深的北太平洋水域,其前锋可远达夏威夷群岛。

  这些冷水团,参与了全球的海洋环流,尤其北太平洋环流,从而影响全球气候,包括位于西太平洋沿岸的中国气候。

  油气、矿产资源丰富

  多种海洋生物有待揭开面纱

  罗斯海区域的维多利亚地,是横断南极山脉的主要分布带,地形复杂,矿产资源极为丰富;比如,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煤矿,就在横断山脉的冰雪下面,被冰层盖住。如果没有盖住,肉眼就能看见。

  罗斯冰架之下以及冰架外延的海底,是油气资源极为丰富的千里海盆。1841年首先到达这片海域的英国人罗斯,就是沿着海大陆架发现了石油与天然气。

  罗斯海海域辽阔,海洋生物资源丰富。但由于气候与海洋环境复杂,迄今大部分的海域海底,人类尚未触及,多种多样的海洋生物正等待着被揭开面纱。

  首架专用飞机现身

  中国极地科考进入航空时代

  在中国第32次南极科考中,我国首架极地专用固定翼飞机已经在南极冰雪高原现身。从拉斯曼丘陵、格罗夫山、昆仑站等区域试飞,并开展了试验性航空遥感遥测工作。

  固定翼飞机的入列,将把中国极地科考带入划时代的“航空时代”。新站建成后,不久就有可能将中国南极航空网络向罗斯海区域延伸,并与俄罗斯等国航空网相衔接,这将覆盖大半个南极,也意味着中国极地考察将实现一个质的飞跃。

  科学+

  中国已经拥有四大南极科考站

  -长城站

  1980年代中,我国积极筹建南极大陆科学考察站,是国家推进极地事业发展规划中极为重要的战略布局。自1985年2月在西南极乔治王岛建成第一个科考基地南极长城站之后,同年10月,中国随即被接纳为“南极条约协商会议”成员国,结束了中国人在国际南极事务中没有发言权的历史。

  -中山站

  1988年11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家海洋局组织实施了首次东南极考察,并在自然环境与气候条件更为恶劣、科学意义与国家权益更为重要的冰雪大陆,建成中国第二个南极科考站中山站。这是我国成功实现南极考察向南极大陆进行战略大转移的关键一步。

  中山站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不仅自身得到发展壮大,成为拥有包括冰雪实验室和极区空间实验室,可开展大气、海洋、地质、地球化学、环境生态和极区高空大气物理、冰雪等多学科综合观测研究的现代化南极科研基地;中山站是我国深入南极冰雪高原腹地,实施更大规模的全方位、系统性南极综合科学考察与研究的坚实大本营和技术支撑平台。二十年来凭借于此,我国已成功进行了宇宙物质与太空研究,陨石收藏量(12017块)占世界第三位。

  -昆仑站

  2009年1月成功在南极大陆最高点DomeA建成昆仑站,昆仑站是我国第一个建立在南极内陆的科考站。随着昆仑站的建成,我国将有计划地在南极内陆开展冰川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空间物理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实施冰川深冰芯科学钻探计划、冰下山脉钻探、天文和地磁观测、卫星遥感数据接收、人体医学研究和医疗保障研究等科学考察和研究,从而拓展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研究的领域和深度,提高我国对南极科研的贡献率。

  -泰山站

  2014年2月建成冰原内陆南极泰山站。泰山站所在的伊丽莎白公主地,距离格罗夫山85千米,既可以为中山站通往昆仑站、格罗夫山、埃默里冰架区域考察提供中继支撑、应急保障以及航空地面支撑,也是进行地质、冰川、测绘、大气、地磁、卫星遥感等科学考察工作的理想区域。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